三年前,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馬鞍山,賦予馬鞍山打造安徽的“杭嘉湖”、長三角的“白菜心”新發展定位,提出了“人民保護長江、長江造福人民”的科學論斷。
三年后,依然在馬鞍山,一場關于長江的文化“論劍”——2023馬鞍山首屆長江文化論壇舉行。論壇上,群賢畢至、大咖云集,深入探討和闡釋長江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。
三年來,我市牢記殷殷囑托,勇擔歷史使命,領悟、闡釋和踐行“人民保護長江、長江造福人民”科學論斷,打好“長江文化牌”,讓長江文化可見、可感、可親,匯聚起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、新優勢。
借長江文化論壇召開的契機,我市將認真學習、消化、吸收本次論壇成果,進一步厘清長江文化尤其是馬鞍山長江文化的脈絡,深入挖掘本土長江文化資源,充分彰顯地域特色,做足做好長江文化研究闡釋、活化轉化文章,為打造長三角“白菜心”鑄魂賦能。
傳承與保護:延續長江文脈 堅定文化自信
中華民族自強不息,長江文脈賡續不輟。
馬鞍山因江而興,更因江而美。這里孕育了悠久的長江文明源頭文化、獨特的長江山水文化、燦爛的長江詩歌文化、光榮的長江紅色文化和繁盛的長江工業文化。
厚重而璀璨的馬鞍山長江文化,如何在新時代得到更好的保護、傳承和詮釋?專家學者們給出了答案。
在河南大學教授、央視《百家講壇》系列節目主講人程遂營看來,馬鞍山要搶抓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時代機遇,擦亮文化品牌,聚力打造長江名城。
“馬鞍山應以凌家灘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契機和引領,發揮資源優勢,進一步彰顯馬鞍山在長江文化研究中的獨特地位,增強文化自信?!卑不帐∥奈锟脊叛芯克L、省考古學會理事長葉潤清說。
專家學者們的真知灼見,讓馬鞍山長江文化的研究有了更宏大的背景和視角,有力地促進了馬鞍山下一步對長江文化的發掘、研究和轉化。
生態與產業:還一江碧水 實現生態價值轉化
因長江文化論壇而相聚馬鞍山,專家學者們對馬鞍山的生態環境印象深刻、贊賞有加。
“這是一座詩情畫意之城,綠水青山之間藏著市井煙火”“馬鞍山不僅是一座因鋼而立的工業之城,也是一座文化之城、生態之城,一座非常宜居的幸福之城”……專家學者們如是說。
如何保護好、利用好生態環境資源,厚植生態底色,實現生態價值轉化?
湖州市政協原二級巡視員、浙江生態文明干部學院首任常務副院長劉宏偉表示,要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久久為功,一張藍圖繪到底;要秉持務實創新的理念,尋找生態創新之路。
馬鞍山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、中國李白研究會理事曹化根建議,要將馬鞍山的地理商標和地域文化緊密結合起來,在產品設計各個環節體現出馬鞍山元素。
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、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主任戴斌提出,要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,打造馬鞍山文旅產業的新樣本,讓馬鞍山文旅成為長江國家旅游線路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樣本。
把脈問診,傳經送寶,真知灼見,引人深思。
發展與融入:全力融入長三角 打造活力長江新樣板
當前,我市正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,打造活力足的“白菜心”。
在江蘇省政府原參事、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看來,馬鞍山是一座活力四射的城市。要“以文聚力”,以文化長江的建設引領生態長江、經濟長江、幸福長江和安全長江的協同發展。
思路決定出路,眼光引領行動。諄諄囑托言猶在耳,壯美藍圖催人奮進。
原創兒童劇《小江豚歸來》赴江蘇南通演出29場,面向長三角地區青少年兒童舉辦“詩歌的樣子”書畫創作大展,舉辦馬鞍山(南京)文化旅游推介會……近年來,我市將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作為主攻方向,在文旅產業上加快與長三角城市的互融互通。
以文聚力,讓長江文化可看、可聽、可感。借著長江文化論壇的東風,相信馬鞍山長江文化將被深度挖掘。
設計與打造:書寫城市形象IP 提升城市知名度
溫柔的夜色下,是璀璨不熄的燈火。江畔,流光溢彩的長江不夜城成為馬鞍山全新的城市形象IP。徜徉在長江不夜城,市民劉先生感慨滿滿:“沒想到在馬鞍山也能領略到如此精彩的長江文化,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來馬鞍山,來長江不夜城?!?/p>
激情燃燒,人聲鼎沸。連日來,小馬音樂節火出了圈。無論是音樂節名稱還是演出內容,馬鞍山本土文化元素盡顯。如何借音樂節打造城市IP,馬鞍山將繼續努力。
打造聯結歷史和未來的城市旅游形象,建設長江文化公園示范區……在此次長江文化論壇上,專家們紛紛給出“金點子”:不斷挖掘馬鞍山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,擦亮馬鞍山獨特的文化標識,設計與打造全新的城市形象IP。
文化與人民:文化造福于民 文化滋潤民心
作為一座擁江發展的城市,馬鞍山長江歷史文化資源眾多,為賡續長江文化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作為長江鋼鐵文化的真實寫照,話劇《爐火照天地》展現了馬鞍山鋼鐵廠在新時代的企業風采,塑造了新時代工人群體的心靈雕像,講述了中國鋼鐵工業在新時代迎來蛻變。該劇一經與觀眾見面,就引起強烈共鳴。
李白是馬鞍山長江文化中十分顯著的文化符號。作為一個與李白有著深刻淵源的城市,馬鞍山連續舉辦了34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,這不僅是一種精神的傳承,更成為了這座城市永不磨滅的文化記憶。
文化創作以人民為中心,文藝創作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。在長江文化論壇的加持下,必將有一批又一批全新的文藝作品創作問世,它們將成為這個城市全新的精神財富。
記者 黃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