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前方到站,含山南站?!卑橹哞F列車的提示音,記者一行來到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,高鐵含山南站距凌家灘遺址約5公里,不少游客已經習慣地將這一站稱為凌家灘站。
經考證,凌家灘遺址是一處距今5800年至5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心聚落遺址,自1987年發掘以來,共出土玉器1000多件,出土玉器數量多、技藝高、制作精。凌家灘文化與遼寧紅山文化、浙江良渚文化并列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。有趣的是,如今途經這里的商合杭高鐵就連接著凌家灘和良渚,而在5000多年前,連接兩地的是長江。
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(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郭晨 攝
凌家灘遺址,林木環抱,滿目蔥蘢,成片的狼尾草像綠色地毯一樣在遺址周圍鋪開。遠處,一行白鷺在荷塘間振翅而起。
從地圖上看,5000多年前的凌家灘先民在山水自然中規劃居所。他們生活在一片崗地上,北望太湖山,南臨連通長江和巢湖的裕溪河。遺址內還規劃了兩條環壕,內壕連通裕溪河,環抱生活區?!皟韧猸h壕是凌家灘遺址中的重要‘基建’,能起到積極的防御功能外,還堪稱大型水利工程,體現了先民強大的規劃和社會組織能力?!敝v解員賈蕾說。
內壕北側的遺址核心區——墓葬祭祀區是遺址中地勢最高的一處,共發掘大型祭壇1處,墓葬70座??脊湃藛T確證,這里經過了大規模的人工營建。
墓葬祭祀區中的07年23號墓。(受訪單位供圖)
墓葬祭祀區中最醒目的當屬07年23號墓,墓主人隱于塵煙,但墓穴中琳瑯滿目擺滿了玉石器,共計多達340件隨葬品,頭部位置堆積大量玉環,胸部放置十幾只玉璜,兩只手臂各戴有10個手鐲,墓葬中還出土了一尊重達88公斤的玉石豬……
“這些器物反映了凌家灘文化當時已經存在用玉禮儀和制度,為研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實證?!绷杓覟┻z址考古發掘第二任領隊吳衛紅介紹,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人、玉龜、玉龍等器物,從形制到工藝與紅山文化中的器物有很多相似之處,各文明間的交流互鑒或已發生。
在數字展廳里,講解員賈蕾正在向游客介紹石鉆。新華社記者欒若卉 攝
數字展廳中的一塊互動大屏清晰展示著凌家灘出土的各類玉石器,輕觸器物,便能了解其背后的制造工藝、使用場景等,吸引不少游客互動體驗。
古玉無聲卻能言。仔細端詳這些器物,一只扁平橢圓形的玉龍,首尾相連,造型簡練,寥寥幾筆刻畫出嘴、鼻、須,以及身上的鱗片;
玉雙連璧中的兩道弧形鏤空,使玉器形成兩個同心玉璧嵌套的樣式,這一中華文明“萬物一體、天人合一”的文脈,也延續到了北京冬奧會獎牌的背面設計;
浮雕玉人頭戴冠、耳穿孔、腰系帶,戴著數條玉鐲的兩臂抱于胸前,其背后還發現了直徑僅為零點幾毫米的鉆孔……
拼版照片:上圖為北京冬奧會獎牌(背面)(北京冬奧組委供圖);下圖為凌家灘遺址出土的雙連璧(凌家灘遺址管理處供圖) 新華社發
“5000多年前的古人能想到給鉆頭加上螺旋紋,這真是不可思議?!弊層慰腕@呼的是一枚石鉆,它一端細,一端粗,兩端各有一個呈螺旋狀的鉆頭?!斑@枚石鉆反映了5000多年前先民高超的制造技藝和聰明才智,它還曾在首屆世界制造業大會的宣傳片中亮相?!辟Z蕾說。
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部分,長江下游地區文明進程中的關鍵節點,凌家灘遺址見證了5000多年前古人的制造技藝和審美意識。
凌家灘人為何突然消失?有研究人員認為,凌家灘時期的文化發展受控于崗地地貌和周圍濕地環境變化,隨著巢湖流域氣候轉變,極端水文環境變化可能造成了凌家灘人的遷徙。
今年5月7日,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揭牌。在考古工作站里,考古人員正在加緊研究凌家灘文化,出土器物的功能和分布特點、凌家灘文化與其他文化的聯系、凌家灘人的生業形態等謎題還有待解開。
游客在數字展廳里觀看凌家灘遺址宣傳片。(受訪單位供圖)
據統計,自2017年試運行以來,遺址公園已接待中小學生及高等院校大學生等約70萬人次,規劃中的文化遺產展示、文化休閑體驗、生態觀光農業等產業也正在布局完善?!拔覀冋谔剿鬓r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徑,充分發揮文化遺產的研學游功能?!绷杓覟﹪铱脊胚z址公園管理處主任唐軍說。
在遺址公園的水稻基地里,“凌家灘大米”字樣的稻田畫已經鋪開。(受訪單位供圖)
這是考古人員為我們勾勒的5000多年前凌家灘先民的生活圖景:在裕溪河中段以北的一片崗地上,人們種稻養殖、漁獵采集,同時從事玉石器、陶器、紡織等手工業生產,內外兩條環壕守衛一方平安……
在今天,裕溪河上舟船穿梭,北岸,凌家灘遺址的考古任務正在進行;南岸,有著1700多年歷史的運漕古鎮炊煙裊裊升起。有一種文明,生生不息,綿延勃發。